近期,兗州區遭遇連續陰雨天,秋收工作面臨“搶收難、晾曬難、減損難”三重考驗。酒仙橋街道始終把保障糧食安全放在首位,以“雨停即動、分秒必爭”的緊迫感,從協調資源、技術指導、便民服務等多維度發力,全力推進秋收搶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陰雨天氣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用實際行動守護群眾“糧袋子”。
跨區協調解難題
“這雨下得人心慌,玉米在地里泡著,再不收就要發芽了!” 面對持續陰雨,酒仙橋街道河頭村種糧大戶李成急得團團轉。針對轄區內輪式收割機在泥濘地塊作業效率低的問題,街道主動對接區農機服務中心,詳細說明轄區秋收地塊情況、作物成熟度及農機需求。經過多方協調,最終從外地調取5臺專業履帶式收割機投入搶收。
為確保農機“下得去、收得快、減損少”,街道安排專人全程跟蹤服務,一方面提前摸排轄區內待收地塊,繪制 “秋收作業地圖”,引導農機按地塊順序高效作業;另一方面組織村干部、黨員志愿者協助農戶清理田間積水、疏通溝渠,為農機作業掃清障礙。“有了履帶式收割機,再濕的地也能進,一天能收20多畝,比原來快了一倍還多!”看著金燦燦的玉米源源不斷地運出田間,張大爺終于松了口氣。
精準宣傳送技術
“各位村民請注意,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發布了《應對“三秋”大范圍降雨技術指導意見》,里面有玉米收割、存儲的實用技巧,大家快到村民群里查看!”10月4日清晨,酒仙橋街道各村的大喇叭準時響起,向村民傳遞秋收技術要點。
為幫助農戶科學應對陰雨天氣,一方面街道將省、市、區出臺的秋收秋種技術指導文件,通過村民微信群、朋友圈等平臺精準推送,重點解讀 “適時收割、降低含水率”“分層晾曬、防止霉變”等關鍵措施,累計轉發各類指導信息200余條,覆蓋農戶1200余戶;另一方面街道針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一對一”上門指導,邀請區農業農村局技術專家現場講解玉米倒伏后的收割技巧、籽粒烘干參數設置等專業知識,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專家教我們把收割機割臺調低、速度放慢,還指導我們用塑料布墊高玉米堆通風,這一下就減少了不少損失。”轄區家庭農場負責人楊傳祥說,在技術指導下,他家的玉米損耗率明顯降低。
開辟晾曬 “新空間”
“玉米收下來沒地方曬,要是堆在家里肯定會發霉,這可怎么辦?”陰雨天氣導致農戶晾曬場地嚴重不足,成為繼搶收之后的又一難題。酒仙橋街道急群眾之所急,迅速整合轄區閑置空間,在興隆文化園東區、各村居文化廣場、閑置廠房院內等區域,劃定專屬晾曬區,為農戶提供免費晾曬場地。
為提升晾曬效率,街道還貼心安排志愿者定期巡查晾曬情況,提醒農戶根據天氣變化及時遮蓋糧食。“以前收了玉米只能在自家院子里小范圍晾曬,現在街道把興隆文化園的空間給我們用,省了烘干的錢,太方便了!”酒仙橋街道田家村村民一邊翻曬玉米,一邊高興地說。截至目前,街道已開辟專屬晾曬區12處,可滿足轄區80%農戶的晾曬需求,預計為農戶節省烘干成本每戶平均300余元。
一線服務不打烊
“國慶中秋不放假,秋收一線就是我們的‘戰場’!”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街道包保干部、村干部、技術顧問組成“秋收服務小隊”,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全流程服務。
每天清晨,服務小隊都會分片走訪各村,通過“看作物長勢、查土壤濕度、問收割進度”,實時研判秋收秋種情況,建立“一戶一檔”秋收進度臺賬,動態跟蹤解決問題。針對部分年老體弱、勞動力短缺的農戶,服務小隊還組織黨員志愿者開展“助農搶收”志愿活動,幫助收割、搬運、晾曬糧食,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10月7日,得知陳家村村民楊大爺因子女在外務工,無法及時收割玉米,服務小隊立即組織5名志愿者,用半天時間就完成了3畝玉米的收割和搬運工作。“多虧了街道的干部和志愿者,不然我這玉米真不知道該怎么辦,太感謝他們了!”楊大爺激動地說。
下一步,街道將繼續緊盯天氣變化,統籌推進秋種工作,確保“秋收滿倉、秋種及時”,為全年糧食豐收筑牢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