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11370812556746529H/2021-07345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 發布機構 | 兗州區文化和旅游局 | 組配分類 | 專項規劃 |
| 成文日期 | 2021-08-13 | 廢止日期 | |
| 有效性 |
第一部分:文化事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刻認識和把握文化事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進一步完善制度建設,提升治理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提升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為建設文化強區奠定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正確導向。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讓全區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志愿的精神文化生活。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更好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加快提升文化生活群眾滿意。
三、發展目標
(一)優秀文化轉化創新能力增強。強化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十四五”期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基本形成,研究闡發、教育普及、保護傳承、創新發展、傳播交流等方面協同推進。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 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二)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勇攀高峰。加大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力度, 創作精品劇目、打造精品節目、舉辦精品演出、勇奪精品大獎,精心創作彰顯本地特色的文藝精品。“十四五”期間,創排一批原創精品力作,復排改編一批喜聞樂見的傳統優秀劇目,打造一批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文藝人才隊伍。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到 2025 年,進一步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全力推進鎮(街)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提升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
(四)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檔升級。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 遵循區鎮村聯動原則,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存續力,挖掘兗州非遺文化內涵,推動非遺保護傳承向更高水平邁進。力爭在“十四五”末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實現新突破。
四、主要內容
(一)打造優秀文化傳承弘揚陣地。實施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大力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挖掘文化內涵,創新理念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引導市民在廣泛參與中感悟中華文化、增進家國情懷。深入研究端信文化、九州文化、李杜文化、大禹文化,著力構建完善的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普及教育、保護傳承和傳播交流體系。實施鄉村儒學、社區儒學、尼山書院推進計劃和優秀傳統文化“六進普及工程”。
(二)推動文化藝術持續繁榮發展。一是加強重點文藝創作生產引導。不斷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始終堅持把創作作為中心任務,結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加大藝術精品創作生產力度,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唱響主旋律、謳歌新時代,用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引領文藝創作,把書寫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凝聚中國力量灌注文藝實踐。發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突破創新、潛心創作,堅持崇德尚藝、引領風尚,教育引導兗州文藝工作者做培根鑄魂的“工程師”,自覺肩負起引領文藝方向導向、風尚思潮的政治責任。二是繁榮文藝精品創作。聚焦建黨、建軍、建國等重大時間節點及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搞好主題創作,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主題,緊扣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愛國主義題材、現實題材、鄉村振興題材,加大創作生產力度,推出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文學、美術、書法、攝影等一批藝術精品。做好地方戲曲的傳承和創新,移植復排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創作一批接地氣的小型劇。三是開展文化惠民演出。繼續開展戲曲進鄉村演出活動,充實移風易俗節目,不斷提升鄉村文明水平,創新惠民演出形式,實現一年一村一場戲全覆蓋。大力推進戲曲進校園演出,重點推動四部門聯合出臺相關文件, 建立組織協調、資金保障機制,力爭實現“一年一校一場戲”目標。四是舉辦精品演出活動。圍繞建黨 100 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重大演出活動和美術、書法展覽展示、交流活動。積極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文化藝術展演評比活動,做好藝術考級監管和全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申報工作, 提升專業藝術創作單位發展活力。
(三)構建現代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強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陣地,推動城鄉公共文化一體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完成文化館、圖書館新館的建成和利用,實現公共文化館、圖書館軟硬件的提檔升級,提升我區公共基礎文化設施的整體水平。建設分布東西城的城市書房、館外流通點,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改進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投入保障、政策保障和機制保障,堅持一院多能、一室多用,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統籌建設各類活動場所,推進鎮、村兩級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提高建管用水平,充分發揮鎮街分館、農家書屋、儒學講堂陣地作用,豐富鄉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整合用好各類公共文體設施和服務資源, 積極開展流動服務,建設和完善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殘障人士的公共文化設施。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優化公共設施空間布局,推進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紀念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美術館等免費開放。倡導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體育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等文化設施實行免費開放,努力擴大覆蓋面,有效保障特殊群體基本文化權益。探索開展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以文化館、圖書館為中心推進總分館制。打造文化浸潤書香之城,構建以公共圖書館、綜合書城、特色書店、社區書店等為支撐的十五分鐘現代公共閱讀服務體系,營造城市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時尚、成為習慣,使兗州成為流淌著濃郁人文氣息的“書香之城”。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將農家書屋打造成與文明實踐站融為一體、服務群眾方便的“開放式書屋”。三是推進公共文化保障建設。深化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完善兗州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機制,推動和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跨部門、跨領域共建共享和融合發展。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法人治理結構,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兗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考核體系和財政預算。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建設,公共文化管理和建設者要學習多方面的管理知識和業務知識,成為文化建設的行家里手,文化行政部門要抓好公共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面向基層、扎根基層,逐步培養基層文藝隊伍的新生力量,帶動基層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在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立由政府購買的公益文化崗位,配備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文化管理人員,確保社區(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免費正常開放,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高群眾文化生活滿意度。建立健全培訓制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努力造就一批整治合格、思想過硬、業務精湛的公共文化服務隊伍。
(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一是完善非遺項目名錄體系。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規范項目認定管理, 發掘、整理、保護與傳承傳統地名、戲曲、音樂、書畫、服飾、技藝、醫藥、飲食、廟會等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文化典籍、民俗、口 述史的整理、出版、闡釋工作,發現保護一批新的非遺項目,推動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擴大非遺產品市場渠道。按照“尊重規律、因地制宜、穩中求進、鼓勵創新”的原則,加快非遺旅游深入融合,強化文博講解人員和非遺傳承人的雙向培訓,全面宣傳非遺理念和生動實踐。二是探索非遺活態傳承路徑。推進加大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推進中醫藥傳統技能的傳承與發展,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結合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讓非遺彰顯兗州文化特色、展示儒風文化雅韻風韻、體現人文生活氣息。加強百年老字號原址、原貌保護,推動老字號非遺傳承振興與創新,擦亮老字號金字招牌。三是加大非遺文化傳承培訓。推動非遺活態傳承、融入生產生活,處理好傳承與發展、普及與特色的關系,深入實施非遺傳承人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完善名家師承、青年傳承、兒童繼承的非遺代際傳承發展機制。提高非遺保護傳承水平,提升非遺保護工作者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制度,充分激發傳承人開展傳習習慣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形成尊重傳承人、支持傳承人、服務傳承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第二部分:文化產業十四五發展專項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產業演進基本規律,全面對接國家文化發展戰略,創新文化發展體制機制,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四新四化”轉型升級部署,通過文化內容創新、技術創新、組織創新、業態創新,積極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區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優秀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傳統工業振興、現代文化產業發展、文化消費綜合促進和文化經濟改革等方面的先行示范區。構建富有兗州鮮明特色、創新活力迸發、競爭優勢凸顯的文化產業新格局,使文化產業成為全區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成為全區國民經濟戰略支柱性產業。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內容先導,創新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把提升文化內容創作力、提高文化科技支撐力,作為創新驅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催生新興業態快速發展,提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
堅持文化賦能,融合發展。以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和提質增效為基礎,以增強文化產業滲透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為重點,提升文化創造力,為傳統產業升級、經濟社會發展賦值、賦能,形成高水平、深層次、寬領域的融合發展格局。
堅持雙效統一,并重發展。正確處理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與產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關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并重發展。
三、發展目標
緊緊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部署,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創意為主攻方向,以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移動技術為支撐,以項目、企業、園區為依托,優化文化產業結構布局,著力發展骨干文化企業和創意文化產業,培育新興文化業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增強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到2025年,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和競爭力位居全市前列,文化專業人才規模壯大,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效益更加明顯。
四、主要內容
1.實施文化+旅游實施文化興旅戰略,以文化豐富提升旅游內涵質量,以旅游擴大文化傳播消費,促進文化與旅游資源整合、業態融合,大力發展參與式、體驗式特色文化旅游。發展文化時尚游、都市風情游、鄉村文化旅游等,提升文化創意內涵,增強產品特色,拓展二次消費,實現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
2.實施文化+科技運用高新技術手段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傳播力,強化文化對科技手段的內容支撐、創意和設計提升,促進文化與科技雙向深度融合。重點培育動漫游戲、移動互聯應用、視聽新媒體、3D打印和綠色印刷、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科技業態。鼓勵文創企業用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建立健全“孵化+科技”的創新培育體系,營造文化創意和科技創新融合發展的良好環境。鼓勵支持文化企業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先進技術融入創作、生產、營銷全過程。實施網絡視聽、網絡閱讀、網絡游戲、網絡休閑娛樂等項目,推動優秀文化產品網絡傳播。
3.實施文化+農業文化和農業融合發展是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支持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企業、創意工作室等為鄉村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意設計,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知名度。加強休閑農業與鄉村文化旅游的創意設計,建設集農耕體驗、田園風光、教育展示、休閑娛樂、文化創意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創意園區。
4.實施文化+金融推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和文化資源結合,建立完善文化企業無形資產評估、登記體系以及交易、質押融資、信用評級、法律會計等服務體系,打通文化和金融融合發展的通道。充分發揮濟寧文化旅游投資基金作用,積極利用天使基金、創投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各類基金,引導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扶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機構、民間融資機構支持文化產業發展。探
5.實施文化+制造業加強工業設計技術研發,支持工業企業與設計企業加強對接,積極整合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的資源力量,大力培育專業設計研發機構,著力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設計、包裝與模型設計、紡織服裝設計等工業設計業,將文化符號、文化理念、創意等融合到產業的研發、設計與品牌營銷等高端價值鏈環節,促進創意設計產品的生產、交易和成果轉化,增強我區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加速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
(二)、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一是創新產品融合路徑。深入挖掘傳統村落、文物遺跡、非遺文化,鼓勵創意經濟,打造一批文創孵化中心、鄉村文創產業園、景區創客基地等。有效提升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藝術館等文化產品的旅游體驗和價值功能,提高文化場館的智能化水平和交互體驗應用。深入拓展劇場、演藝、動漫等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鼓勵演藝項目走進景區,做大做強精品旅游演藝項目,打造文化旅游新熱點。深入挖掘儒家文化、李杜文化、大禹文化內涵,發展國學古籍漫畫、儒學名師講堂、虛擬現實體驗等文化新業態,二是實施文化示范項目帶動戰略。堅持以重大項目帶動區域文化發展,構建精品文旅產品體系,充分釋放集聚合力、發揮集聚效應。加快推進牛樓小鎮二期等一批精品項目規劃建設,力爭“十四五”期間開園營業。
(三)做強研學旅游產業集群。深度開發整合研學要素資源,推進研學旅游規模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加快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建設和提升,開發多元化、多層次的研學旅游產品體系,不斷拉長研學旅游產業鏈條,打造形成以儒家文化研學旅游品牌為主體,濕地生態科普研學旅游品牌、鄉村園藝科普研學旅游品牌、康養研學旅游品牌為支撐的研學旅游產業集群,實現從“游讀”到“游 悟”再到“游學”的轉變。
(四)發展特色文創產業。一是暢通文化創意產業鏈條。建立創意設計文化產業園,以經典建筑設計研究院為引領,聯合區內磚筑、眾誠等設計公司,同時招引省、市、區大型設計公司入駐,集聚工業設計、建筑設計等企業,開展建筑設計、空間設計、產品設計、智能家居設計、服裝設計、工藝美術設計等多種創意設計服務,打造我區的建筑設計品牌集群、工業設計品牌集群等,做優做強工業設計文化產業鏈。倡導工藝與生活美學相結合,推動傳統工藝與互聯網、現代生活、文化創意融合,提高產品文化、創意、技術 含量,研發生產“繼承傳統工藝、融匯創意美學、契合消費新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扶持文創旅游商品龍頭企業和交易平臺發展,形成集創意研發、生產銷售、研學體驗于一體的產業鏈。
二是拓展文創產品研發銷售渠道。不斷豐富文化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機制創新激活文博非遺、傳統老字號等優秀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游商品等深度融合。堅持市場化思維,緊跟市場需求變化,將文化內涵融入文創旅游商品設計開發,以小產品撬動大產業。突出創新創意,提升產品設計水平,研發生產有內涵、有特色、有品位的文旅產品。加強宣傳推廣,利用國內外重要文化旅游展會平臺,積極參與文化濟寧特色文創旅游商品專門展區。強化聯動發展,積極對接農業、工業、服務業,推動設計、生產、 包裝等全產業鏈本地化發展。引導企業在各環節精益求精,以優質產品提升供給質量、優化供給結構,助力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兗州區文化和旅游局
2021年 8 月 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