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11370812004311244X/2021-09011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 發布機構 | 兗州區應急管理局 | 組配分類 | 文字解讀 |
| 成文日期 | 2021-12-31 | 廢止日期 | |
| 有效性 |
《濟寧市兗州區“十四五”防災減災救災
規劃》政策解讀
為便于全區各鎮街、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深入貫徹實施《濟寧市兗州區“十四五”防災減災救災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現解讀如下:
一、背景意義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重要開端,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邁向基本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按照省市區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堅持底線思維,增強憂患意識,不斷提高防災減災救災現代化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推進我區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制定本《規劃》。
二、主要內容
《規劃》共分為5個章節,主要內容如下。
(一)現狀與形勢。總結概況了“十三五”期間我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的顯著成效,系統分析了“十四五”期間我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面臨的形勢。
(二)思路與目標。主要分析了“十四五”時期全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面臨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三)主要任務。從健全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制度標準、加強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加強災害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強災害信息管理能力建設、加強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加強災后恢復重建能力建設、加強災害工程防御能力建設、加強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加強基層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力量作用、加強防災減災宣教培訓、強化防災減災救災科技支撐等13個方面提出“十四五”時期全區防災減災救災工作重點任務。
(四)重點工程。提出了“十四五”期間要實施的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災害應急指揮能力提升工程、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自然災害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基層綜合減災能力提升工程、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與科普工程、防災減災救災綜合信息服務系統等8項重點工程。
(五)保障措施。為保證《規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促進重要項目、重點工程盡快落地見效,提出了加強組織領導、完善保障機制、加強跟蹤評估等3條保障措施。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全區災害風險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能力顯著增強,受災群眾基本生活保障水平明顯提高,城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全民防災減災知識、技能和意識明顯增強,自然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明顯降低。
四、重點工程
(一)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程
開展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與減災能力調查工作,加強對人員密集場所、大型商場、重要基礎設施與城市公共設施風險調查,建立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數據庫。
(二)自然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化工程
開展災害事故綜合監測預警試點,整合各類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平臺,建設綜合監測預警中心。
(三)災害應急指揮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現場移動應急指揮系統,裝配集通信、音視頻圖像傳輸、信息采集與處理于一體的移動應急指揮平臺。
(四)自然災害防治技術裝備現代化工程
加快推進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風險與損失評估、社會影響評估、應急處置、恢復重建等先進技術裝備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廣應用,提高應急隊伍專業化技術裝備水平。
(五)自然災害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
建立救災物資儲備標準體系,科學確定各級救災物資儲備品種和規模,按照國家和省級相關要求,結合災害需求,制定全區救災物資儲備規模和購置計劃。
(六)基層綜合減災能力提升工程
根據城市布局、人口分布、區域特點和災害特征,充分利用公園、廣場、城市綠地、學校、場(展)館等已有設施,通過改擴建、新建等方式,建設若干綜合性示范應急避難場所,加強應急避難場所運行狀態管理與評估工作。
(七)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與科普工程
積極推進把安全文化元素融入公園、街道、社區,營造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濃厚社會氛圍。
(八)防災減災救災綜合信息服務系統
加強自然災害應急救助信息平臺建設與銜接。統籌推進各類災害信息系統建設,編制全區防災減災救災“一張圖”。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加強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健全管理體制,充分發揮防災減災救災領導小組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
(二)完善保障機制
完善防災減災救災經費保障機制,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的多渠道資金籌集機制。
(三)加強跟蹤評估
建立規劃實施跟蹤評估制度,強化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做好規劃實施情況總體評估工作。
聯系人:鄭廣遠
聯系電話:0537-3420200